来源: 时间:2020-04-13 14:57:37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同时强调,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不变、工作力度不减,不光要理解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的战略定力和坚定决心,还应该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推进生态修复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十几年来,我国环境治理投入占GDP的比例逐步增加,但仍未达到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在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过程中,必须既要化解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的约束作用,又要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问题,这是当前面临的实际困境。
加快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如果说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产业生态化是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增量问题的办法,那么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推进存量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即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化,则是突破困境的必然选择。
环境修复大体上可以理解为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或改建。具体包括与自然资源管理直接相关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
生态产业化是指按照产业化规律推动生态建设,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一是市场化经济的运作形式,二是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三是与资金有密切关系,四是以效益为目的。以此四个要点来对我国当前生态修复产业化进行分析。
1、生态修复市场化。生态修复的行为对象是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市场当然应该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原国土资源部等5部门就提出探索构建“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自然资源部2019年12月印发《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进一步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当前,在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土地整治等相关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市场化运作的实践案例。
2、生态修复市场规模。我国环境治理投入虽然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在GDP中的占比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0.51%提高到2016年的1.24%,增长趋势非常明显。据有关机构分析,近年来,我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2024年有望超过7000亿元。我国待治理废弃矿山面积在持续增长,初步估计矿山修复治理投入高达27150亿元。因此,我国生态修复具有十分巨大的市场规模。
3、生态修复的资金投入。生态环境部规划院测算,“十三五”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是“十二五”的3倍以上。从政府投资来看,仅中央财政每年直接投入在1000亿以上。2016—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近300亿元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和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安排林业转移支付资金2636亿元支持国土绿化、荒漠化治理、湿地保护恢复等。
4、生态修复的效益。就生态修复而言,其社会效益无疑是明确的,因为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日益增长。其经济效益也是明确的,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国尚未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我国生态修复市场规模巨大,但尚未建立科学统一的统计和评价体系。三是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度不高。四是从效益分析来看,过于强调社会效益而忽视了经济效益。
我国生态修复产业化目前已由产业导入向产业发展过渡,基本处于小规模发展阶段。我国还存在自然资源资产底数不清、所有者不到位、权责不明晰、权益不落实、监管保护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实践层面,我国生态修复的技术研发尚未完全完成,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具体领域,已经出现了产业化蓬勃发展的成果,如在废弃矿坑上建设的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等诸多项目已经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我国生态修复产业化进程刚刚起步,但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更多的企业逐步进入。以矿山生态修复为例,社会资本参与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在土地指标上做文章。如河南省国土资源投资管理中心实施的宝丰县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投资2.4亿元,治理区域总面积5 862亩,新增耕地5 505亩,通过“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可创收约5.5亿元。其实质是生态资产的使用权交易,即通过投资形成土地指标使用权,将资产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实现增值目的。
2、在废弃资源上做文章。如河南省泌阳县金鼎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开展春水镇石材开发区治理,利用废石生产砂石骨料,同时整理被压占土地以改善环境,年消除废石1 500吨,综合产值可达近14亿元。其实质是生态资产的直接利用,即对生态资产进行深度开发,形成产品,将使用价值转换为交换价值,进入市场获取经济利益。
3、在生态服务上做文章。如山东省济宁市茂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种植大户共同出资,对嘉祥县关山破损山体进行恢复,打造成集种植、采摘、旅游于一体的山寨生态观光园。其实质是生态服务功能的直接利用,即利用恢复后的生态资产,形成直接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产品,通过市场获取经济利益。
4、在综合开发上做文章。如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利用多年来开采形成的多处矿坑和矿山遗迹,成功引进了总投资达200亿元的“太湖龙之梦”超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不仅由社会资本对矿山生态进行恢复,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山东威海华夏城也是如此。这种类型的实质是生态资产的间接利用,即通过对生态资产共生功能的开发,在开发中推进生态修复,提升区域价值,以开发收益反哺生态建设。
随着矿山生态修复产业化的崛起,生态修复服务业也逐步得到发展。如江苏无锡市伟达民爆和化工公司通过早期利用废弃矿山建设花园式酒店的实践,逐步发展为生态修复领域的技术服务商,形成了从修复方案规划、设计、治理、运营、管理一条龙的产业链。江苏张家港市绿岩生态技术股份公司通过提供矿山修复和绿化技术服务,成为生态修复服务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然资源部近期出台的关于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给出了突破性的规划、土地、矿产政策,旨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将推动该行业的巨大发展。
生态修复的产品在经济结构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和高度的社会公益性质,对市场导向的敏感性最差,亟待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予以扶持。一方面要提供更多的理论、政策、制度供给;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干预和介入资源配置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培育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
1、建立自然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已经提出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其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尤其是对于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前后的价值差更无法评价,使得生态修复的经济效益难以科学计算。这也导致了在自然资源交易市场上,优质资源和待修复资源在价值上无法区分,社会资本趋利避害,不愿投入到修复成本高的待修复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上。
2、明确生态资本的投资收益途径。生态资本通过自然因素和人为投资双重作用来提升自然资本的价值,其投资属于生产型投入,应当获得投资收益。当前,我国生态修复的投资收益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来看并未形成相应的制度体系,一些领域还存在政策障碍。建立明确的收益途径制度体系,是对生态修复投资行为的最重要激励手段。
3、加大在资源配置中的支持力度。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价值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应当分类提出对生态修复投资者的激励政策。在使用权出让形式上:对于禁止、限制性开发区域等不宜出让的,可以授予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对于应当竞争出让的,可以将生态修复要求及后续产业限制附加在使用权中。在收益分配上:对于经济效益显著小于社会效益的,政府应当给予一定补贴;对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政府应当在生态产品收益分配中让利给投资者;对于经济效益显著的,政府应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防止“国进民退”。
4、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生态修复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发挥产业导入阶段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但政府投资不宜封闭运行,否则将使市场看不到经济效益,不利于市场环境的培育。应当采用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生态修复项目运行、产品收益的有效机制。可以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按照市场机制投向生态修复项目,逐步培育市场环境,带动社会资本发起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形成生态修复基金群,形成完善的投融资市场。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充分发挥多种金融手段综合作用,给予生态修复行业企业投融资便利。
总之,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生态修复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而应当发挥积极的产业政策作用,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化,并使之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