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0-04-20 11:41:26
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城市对一些小区实行了封闭化管理,这些小区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积极投身于抗击疫情当中,这是否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如何?这是许多人都非常关心的,对此住建部做出了回应。
4月1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刘李峰在介绍,截至2019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覆盖率已经接近70%。其他地级以上城市,也全面启动了这项工作。广东、浙江、陕西等省按规划在全省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他说,疫情的发生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造成一定的影响,生活垃圾分类的入户宣传以及在小区内生活垃圾投放环节的现场引导等工作没有办法正常开展。
“但是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上海、广州、厦门、杭州、宁波、苏州等一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启动早的城市,群众工作基础好,很多小区居民在疫情期间,在没有现场引导、监管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自觉地定时定点地分类投放垃圾。”
“上海市末端处理设施监测数据也表明,第一季度厨余垃圾处理量与疫情期间的常住人口量是匹配的,进入处理设施的厨余垃圾的纯度并没有下降,就是说混入的其他垃圾并没有增加。”刘李峰说。
另外,我们了解到近期各地都加大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力度。住建部已经部署46个重点城市,突出提高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补齐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短板等工作重点,努力把疫情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完成好全年目标任务。
细读住建部的相关回应,其实它释放出了三个重要的信号。
2019是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重要节点,许多一线城市早已有一定基础,例如上海、厦门、杭州等,在2019年就甚至之前就确定好了相应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之后确立适合自己城市的模式,进行相关立法,完善末端处理设施,普及民众宣传等,让垃圾分类工作有条不紊的逐渐走向正轨。
然而在许多二线、三四线小城市,各项工作仍在摸索中,找不到合适的模式,不知道该投入多少,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暂不细寻各中的主观、可观原因,但事实就是,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在我国形成了明显的“贫富差距”,有基础的城市已经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没基础的城市还很迷茫。因此,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空间依然巨大,尤其体现在二、三线城市与农村地区。
我们常说,垃圾分类是“一把手”工程,但群众基础同样重要。在2019年,有许多做得成功做得好的垃圾分类项目,但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大部分是以某个小单元模块进行,例如小区、街道、校园、机关等;同样,在部分已经完善了考核机制的城市,同样也是以小单元模块进行考核,一个城市一个区的不同社区,都会有大相庭径的垃圾分类成绩。
出现这样情况的背后,就反映出了垃圾分类群众基础的重要性。社区的宣教,人与人的口口相传,整体气氛的营造,是推动居民垃圾分类的最笨,最有效的办法!
另外,住建部着重提到了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在一、二线大城市,基本都配备了完善的、大型的集中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所以厨余这个短板,一定是在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是建设分布式小型厨余垃圾处理场所、还是多地共用一个集中的厨余垃圾处理中心,现在或许谁也无法下定论;但不论末端如何处理,只有前端的投放稳定了,末端才能正常运转。
垃圾分类有人觉得不用投入,有人觉得要花太多钱,争议巨大。其实无妨,我们只要知道钱到底要花到哪里,为什么要花这个钱,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住建部发言中提到了上海市末端处理设施监测系统,有效的证明了居民的投递准确率,从而为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效支撑。其实,这就是一个垃圾分类工作中花钱而且花得值得的点。 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界面
垃圾分类不是短期工作,是提升人居生活环境与优化生态坏境的长期工作,垃圾分类更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出了钱,购买了服务就不用管了的事情。
从前期的宣传、宣教到中间的转运机制与设备的完善与补充,到末端处理设施的新建与完善,到系统的考核与监管,到监管过程中的数据的分析,每一项都需要花钱,如果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太过于“小气”,或者考虑得不够完善,那么在长期的过程中,垃圾分类工作不会有持续性与稳定性,也缺乏抗风险能力;甚至肯能会在短期内花更多的钱去弥补当初顶层设计的不足。
但这个钱,花了一定值得,因为时至今日,所有中国人都更加透彻的理解了那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