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36氪创投研究院 时间:2020-04-27 09:30:42
近来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医废处置领域对人力的依赖、监管的滞后等方面都有亟待开发的空间。因此,新冠疫情或将推动该行业进一步体系化和市场化。在社会进步的大潮中,科技能对医废处理带来哪些变化呢?
疫情爆发期,医废处理行业面临着两个大的挑战。一是规范化处置,减少人员接触避免感染;二是日产日清、流程透明化,避免医废积压而成为新的传染源。
然而,目前医疗废物分类和转移的各主要环节仍然依赖人工,过程监管尚未实现数字化,仍然以纸质联单(三联单或五联单等)的形式保障各环节流转。比如从车厂到处置中心,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交接联单确认医废的数量和种类,这就导致医废处置效率较低、人为影响较大。
二维码在标注和录入信息方面能取代部分人工,并且成本较低,能够部分解决上述这一问题。目前已经有不少技术公司在布局这类应用,小创科技就是其中一家。“医疗废物在科室分类的阶段,我们提供扎带的封口并贴上二维码,就做好了标记。之后经过扫描,这袋医废的信息就上传到后台系统。”小创科技CEO章凤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在二维码的基础上建立了医废追溯管理平台,在医疗废物交接、转运、入库、出库过程中数据实时上传。 医疗废物追溯管理平台(图片来自小创科技)
院内区域医废流转流程(图片来自小创科技)
小创科技成立于2016年,于2019年开始布局医疗废物处置领域。它是一家物联网医疗设备研发商,提供物联网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医疗大数据分析以及可穿戴设备研发等,主要产品包括智能AP(Access Point接入点)、病床区域识别器等。
据章凤祥介绍,小创科技在医废处理领域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院内管理,包括科室所产医废的分装、院内医废的转移以及院内医废暂存库的存储。
在实际的应用推广中,小创科技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医院后勤部(负责转运和存放医废)的工作人员年纪普遍较大,在技术操作方面有难度。小创先推出了手提秤,工作人员反映不会操作,后来尝试在运输车辆旁设置台秤,仍然收到操作困难的反馈。“为了减少操作步骤,后来我们研发了整车称重,就是直接扔废物到车里就知道有多重。”章凤祥表示。
院内医废安全流转后,接下来需要专用运输车辆将医废转运到处置中心。按照规定,医疗废物应在不超过48小时内转运至处置设施。另外,运输路线尽量避开人口稠密地区,运输时间避开上下班高峰期。由于医疗废物的有害性,在这个过程中,废物的遗失和变动就成了监测的重中之重,而物联网技术有望解决这个痛点,让数据变得透明化。
在Fusion Fund(美国硅谷风险投资机构)的CEO张璐看来,过去几年低成本传感器大量普及,使得一些初创企业通过开发硬件,将数据分析和追踪引入到废物处理领域。“但它们的技术并不仅仅针对医废领域,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应用方向。”她补充说。
成立于2013年的纵行科技就是国内研发此类硬件的公司。它是一家低功耗物联网技术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其研发的ZETA低功耗广域网络协议是一个非授权频段的低功耗广域网(LPWAN)标准,支持超窄带的多信道通信、多跳网状网络的分布式接入、以及低功耗的双向通信。
据纵行科技的CEO李卓群介绍,和二维码的短距离传输相比,ZETag柔性广域传感标贴能传输3公里。“有公里级别的传输后,部署少量的接收点就能接收方圆3公里的标签信息。”他表示,贴在医疗废物上的标贴能够定时上报自身的位置信息、处于哪个环节、是否被运走。目前纵行科技已经建立固废处理平台,据介绍该平台可以改良应用于医废处理领域。
在装车运输阶段,纵行科技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赋能医废的运输环节:首先医废进入车辆后有随车AP予以保护,同时将信息上传到监管部门;当运输车辆偏离既定路线,随车货物出现丢弃、拆解时,标贴上传信息到管理平台,这时会有提醒和报警;另外还能利用城市铁塔AP查找丢失的货物、掌握事故的第一手信息。除了运输,该平台还能在医院和固废中心等环节进行动态管理。 医废全过程动态管理(图片来自纵行科技)
“这个标签可能看起来很小,但它很可能成为未来公共卫生或者新型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李卓群表示。但目前相对于价格不到1元的二维码标签,其价格较高。据悉,纵行科技计划未来将ZETag标贴的成本大幅降低,核心芯片成本3-5元。
不论是小创科技还是纵行科技,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解放人力、减少人员接触,并且让流程更加透明和智能。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也都遇到了同样的成本问题:因为医院是付费方,那么技术的赋能就由医院买单,在没有政策鼓励或补贴的情况下,医院要考虑引进技术所需要的成本。
“我用了你的系统和技术所花费的成本,是否比我多雇几个人处理更划算?这是医院会考虑的问题。”小创科技CEO章凤祥补充说,如果没有政策推动,技术和系统的推广比较难,因为医院不想承受额外的支出。
在医疗废物“旅程”的最后一站——医废处置中心,这些科技公司还没有太多用武之地,目前这一环仍然是专业的医废处置公司的主场。它们通常是成立时间较长、相对传统的企业,大多会有1-2条医废处理生产线,每条生产线上配备焚烧炉及排放尾气和废水的后期处理设施。
36氪最近采访的一家医废处置领域的民营企业欧尔东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尔东),其成立于2003年,目前在辽宁省、江西省、江苏省、福建省等的多个城市建有数十家处置中心。今年2月,该公司支援湖北省黄冈市处理医疗废物。
据欧尔东CEO翁乾介绍,黄冈市在2月期间医院平均产废20多吨,是平时产废量的6倍,但当地仅有一台老式的焚烧炉,每天能够处理10吨医废。因此,新增焚烧设备对疫情高发地而言是刚需。
“我们提供了紧凑型一体机设备,可以处理10-15吨废物,基本能满足每天的处理需求。”该公司提供的Simplex500型高温干热灭菌设备分为上下两部分,由欧尔东运输到黄冈当地快速安装使用,其高约2米,长宽各约3米。
另外,在湖北处理医废的现场还出现了移动式医废处理设备,比如移动焚烧炉、高温蒸汽处理设备、干式化学处理设备、微波消毒处理设备等。“但这类移动式设备处置能力较低,每天的最高处理量在3吨左右。”翁乾表示。
新增的焚烧炉解决了处理激增产废的需求,但焚烧不完全带来的污染仍然无法避免。比如,在焚烧炉起炉和停炉的过程中,温度通常无法达到800度,这时焚烧医废极易产生二噁英、二氧化硫等剧毒物质。据海外气象站Windy数据显示,2月武汉地区二氧化硫浓度是规定浓度的10倍。
“在焚烧后的处理方面,美国该领域大公司的创新方向主要是臭氧和汽化,进一步加强焚烧的效率。”Fusion Fund的CEO张璐观察,近几年高温蒸汽灭菌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生物降解等非焚烧技术在美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医废处理市场空间增长较大。但目前这类设备的生产技术壁垒较高,大多以引进国外公司的设备,如美国西屋、日本日立、美国IET企业等。另外医废的焚烧产生大量热量,国内多采取风冷或水冷的形式,容易浪费热能并增加水电能耗。美日欧则比较普遍安装小型蒸汽发电装置回收热量,减少了资源消耗也带来了经济效益。
当前,国内无害化废物处理正成为趋势。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欧尔东的高温干热医疗废物处置技术进入第一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先进适用技术名单。2014年,该公司引进了从意大利的高温干热灭菌和高温旋切灭菌技术及设备,逐步形成SimplexTM300灭菌设备定型产品。
目前欧尔东还在研发小型化、移动式设备,并开始布局医废资源再利用市场,已经在全国建设几个医废资源再生的处置场。总体来看,该公司基本形成了从生产设备、研发技术到运营的产业链闭环。其商业模式也主要是BOT、OT和自营相结合的形式。但欧尔东CEO翁乾也坦承:“好的商业模式的形成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还没有实现全面盈利。”
总体上,即便国外处理医废的技术更先进,但仍然是高温蒸汽和焚烧为主,没有太大的技术跃进。Fusion Fund的CEO张璐在看医疗领域的投资标的时发现,美国医废处理的技术也呈现老化的现象。但和国内相比,该领域的市场可能更细分,比如存在医疗器械、一次性医废处理等分支市场,总体市场体量大约100-150亿美元。“我有个在医废处理行业的朋友,他隔段时间就来硅谷看看有什么新技术。但说实话,(他们公司的)利润也在逐渐降低,他们去做高额的收并购也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