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保圈 时间:2020-10-12 14:36:52
在中国,哪个地方的环境基础设施欠账最多?
答案揭晓之前,先说一则小故事。
2019年7月11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进驻上海,第二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正式启动。
这一轮督察,对象总共是6个省市和2家央企,分别为上海、福建、海南、重庆、甘肃、青海,以及五矿和中化。
抛开2家央企不谈,6个省市中,正好是沿海3家,西部3家。
西部的3家,分别为重庆、甘肃和青海。
西部3省的环境基础设施问题比东部3省市多得多。
督察完毕,要反馈情况。今年5月8日,第二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正式开始反馈,从结果看,西部3省的环境基础设施问题比东部3省市多得多。
其中,青海省的问题最为突出。
督察组明确指出,青海省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管理问题突出,全省16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中,还有5个尚未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
图为中央第六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青海省现场检查餐饮宾馆等污水直排情况
在省会西宁市,有多家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或者超标排放。例如,西宁第二污水处理厂异地提标改造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关闭一线污水处理线后,每天约2万吨污水溢流直排湟水河。
在湟中县,雨污分流改造也推进缓慢,大量雨水携带泥沙进入管网致使污水处理厂多次停运,2019年约15万吨污水直排湟水河。
在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污水处理厂长期超负荷运行。在县政府驻地沙柳河镇,有21.4%的区域为污水管网空白区,污水通过沙柳河排入青海湖。
如果你对“21.4%的污水管网空白区”没有什么概念的话,可以对比一下广州的数字。2019年9月3日,广州市审议通过《广州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其中提出,2021年要基本消除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
一边是21.4%,一边是“基本消除”,东西部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同样是这一批督察,同样是污水问题,督察组在上海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管网建设存在滞后,部分区域管网雨污不分、混接错接”,而在青海发现的问题则大多为“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提标改造滞后”。
东部地区是“厂”的问题基本解决了,“网”的问题还存在短板,而西部是“厂”的问题还没搞定。
不光是水,固废方面,青海省同样存在很大漏洞。督察组指出,青海危险废物违规处置的情况非常普遍,例如:
西宁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超期暂存危险废物达800吨;
青海制药厂2013年至今产生的6吨有机废水三效蒸发废渣一直未予处理;
海西州中石油格尔木炼油厂危险废物存放不规范,大量储存低温液压油的废铁桶露天堆存;
青海第三路桥建设公司大武连接线二期工程项目拌合站将大量含沥青废泥等废物随意挖坑掩埋。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另外两个被督察的西部省份中也同样存在。
在甘肃,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9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中,只有19个达到一级A标准,占比刚刚达到21%。
而从全国平均水平看,2020年,我国已有约83%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达到一级A。
也就是说,甘肃省一级A污水处理厂的占比,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4。
在重庆,2017年底前本应实现60个市级及以上工业聚集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的,但合川工业园区渭沱组团、江津硌璜工业园区却均未按要求建成污水处理厂。
看完以上这些数字,相信你对“哪的环境基础设施欠账最多”这一问题已经有了答案。确实,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广大西部地区仍有大量的环境基础设施短板要补,而这都将是环保企业的机会。
事实上,对于这些短板,中央也是心知肚明。
今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在这份被称为“西部大开发升级版”的文件中,中央提出了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36条举措。
36条举措中,“生态”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总共被提及20次,比“科技”和“人才”(10次)的次数还多。
《意见》的第四章,叫做“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专门拿出一个章节来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部署,具体包括3大方面: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
这其中,很多措施对于环保产业都是利好,例如,《意见》明确规定,要“推动西部地区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在西南地区,要“加快西南地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
在西北地区,则要“强化西北地区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纳管工作”。
看得出来,无论是西南还是西北,首先要做的都是截污纳管、污水收集,而这都将是环境企业的机会。
过去,在兰州自来水事件和西宁鹏鹞事件中,地方政府的信用问题都曾是环境企业诟病的痛点。这一次,《意见》之中也给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例如,《意见》第十九条规定,要“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十条也规定,要“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大幅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
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诚信度,保障企业合法权益。而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等,则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过去,西部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力偏弱,支付能力一直是企业担心的一大问题,这一点在《意见》中也有提及。
《意见》第三十条“财税支持”要求,中央财政在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各领域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中,继续通过加大资金分配系数、提高补助标准或降低地方财政投入比例等方式,对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补助,加大倾斜支持力度。
第三十一条的“金融支持”也规定,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西部地区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系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等,有望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保障环保项目的融资需求,解决环境企业最担心的资金问题。
总之,新的西部大开发《意见》为环境企业带来不少利好。推进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等为环境企业开启了新机遇,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给环境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