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手机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环境资讯 > 环保专家谈:精准与协同,“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展望

环保专家谈:精准与协同,“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展望

来源: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时间:2020-11-23 15:11:27

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污染防治工作怎么做?有哪些挑战?又将如何面对挑战?近期,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毕晓辉教授,就相关话题开展研讨。

经历了“十三五”的洗礼,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成绩有目共睹。与此同时,大气污染特征出现新的变化,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一是PM2.5污染进入平台期,短期内实现持续性大幅下降的难度较大;二是臭氧问题凸显,成因较之PM2.5更加复杂,防治难度更大,成为制约城市优良率的季节性关键指标。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主要围绕这两个挑战开展,而精准与协同是应对这些严峻挑战的必由之路,将成为“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词。

“十三五”期间各城市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不同层级与不同对象的防治方案与控制策略,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说明我们防治工作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要认识到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已进入深水区,各类粗放式防治措施已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以精准为目标与要求的精细化管控将是“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的主旋律。所谓精细化,目前有不同的解读,在笔者看来,精细化不是眉毛胡子一起抓,而是要依托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抓住最主要最关键的排放源类,把防治工作做精做细,实现污染物有效防控。精细化包括几个层次:一是监测监控精细化,即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包括在线监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无人机监控技术等,实现全天候无盲区监控,及时发现污染源;二是预警预报精细化,充分利用各类先进预警预报技术,实现时空精细化的大气污染过程预警预报;三是科技支撑精细化,将科技支撑融入大气污染防治的全过程,集成动态源清单、在线源解析、空气质量模式等前沿科技成果,构建相关集成软硬件平台大系统,服务于精细化管理;四是管控措施精细化,针对不同污染源的排放特点,结合气象条件,分季节分过程分区域采取不同控制对策;五是保障措施精细化,针对精细化管控需求,针对不同管控场景,在组织机制、考核评估、资金保障与人员配置上探索新路径,有效保障精细化管控工作。这五大精细化中,管控措施精细化是核心,监测监控、预警预报与科技支撑的精细化是基础,保障措施精细化是关键,缺一不可。

协同将是“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的一大特征。对于大气污染防治来讲,“十四五”是属于协同的时代。何谓协同?也有着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大气污染防治范畴下的协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污染物间的协同,在开展污染防控时,要统筹考虑不同污染物,特别是PM2.5与臭氧之间的协同控制,这将是“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的核心挑战;二是多种控制措施的协同,针对不同污染物特点,综合施策,科学运用各项控制措施,实现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三是管理与科技的协同,复杂的非线性的污染成因给有效管控带来巨大挑战,只有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实现管理与科技的有效协同,才能实现污染的有效防控;四是区域间的协同,“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将更为突出,只有区域间、城市间实现有效协同,真正实现区域联防联控,才能保障环境空气质量的整体持续好转。在这四大协同中,一是出口,二是手段,三是支撑,四是保障,共同构成了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管控的主要内涵。

虽然在理论上可行,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做到精准与协同仍存在组织机制与具体操作层面上的种种困难,需要大量科学研究与前期调研作为支撑。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大气污染精准与协同管控路径已成为当下最为重要和最为迫切的管理需求与研究课题。大气污染防治是一场艰苦的长征,路途上总会出现各种困难与挑战,唯有科学认识,沉着应对,才能走向最终的成功。


2019年第一期

投稿 资料 下载

扫一扫关注协会公众号

河南省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平台

河南空气质量 实时预报

河南空气质量预报 发布系统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1

环境信息公开平台

翔宇展览

主办单位:河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电话: 0371-66309197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东明路41号院5号楼2层
豫ICP备17003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