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1-02-09 09:55:07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号巨轮依然破浪前行,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
这一年,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历史坐标上,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年、令人难忘的一年。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的“交账”之年。
三年治污攻坚,成效几何?
1月21日闭幕的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多次召开重要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集中力量攻克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去年12月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综合司相关负责人说。
2018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明确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可以说,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出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策性文件,史无前例。而以蓝天、碧水、净土三场保卫战为标志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亿万百姓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一些蒙受重污染之苦的地方群众更是充满期待。
三年来,污染防治攻坚战可以用“战果累累”来形容。
——蓝天保卫战成效持续显现。以PM2.5为例,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其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5%;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6%;汾渭平原PM2.5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7%。
每一微克PM2.5浓度的下降,背后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依靠的是实打实的举措。截至去年底,全国已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煤电机组约9亿千瓦,约6.2亿吨粗钢产能正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清洁取暖改造已经完成约2500万户……
——碧水保卫战取得重要进展。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长江流域、渤海入海河流劣Ⅴ类国控断面全部消劣,长江干流历史性地实现全Ⅱ类水体。
——净土保卫战扎实稳步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圆满完成2020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洋垃圾”被彻底挡在国门之外。
——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度,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和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2020年也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过去五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均圆满超额完成。”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目标84.5%);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28.8%(目标18%);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83.4%(目标70%);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0.6%(目标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在2019年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七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决定性成效。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黄润秋表示。
回眸这三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一幅天蓝水绿山青的美丽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
2017年10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有力的号召振奋人心。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这次会议由党中央决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次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成为重大国家战略。
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出京考察。一路走来,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考察全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浙江之行,他重访安吉县余村、察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再赴陕西,他深入秦岭了解生态修复;来到山西,他考察汾河治理。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怀和叮嘱带到哪里。尤其在2020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仍然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层面首先吹响了嘹亮的号角。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许多重大会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部署。随着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发布,一系列重要措施的出台,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性质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
三年来,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多了、亲自挂帅多了、亲自过问多了、亲自协调多了、亲自督办多了,党政一把手生态环保责任担当意识明显增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上海市市长龚正部署生态环保和督察整改工作,要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广西壮族自治区原主席陈武调研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指出要走出具有广西特色的流域治理和绿色发展之路。
三年来,地方不断出台新举措、完成硬任务。
山西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主任的山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将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落到实处,并在全国首先完成省市县乡四级全部成立由党政一把手共同担纲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完善了全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机制。
河北省将去产能范围由国家要求的钢铁、煤炭两个行业调增为钢铁、煤炭、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火电等6个行业,在2017年底提前超额完成“6643”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又制定了重点行业去产能三年行动方案。
三年来,生态环境部门义不容辞,冲锋在前。
生态环境部门每年都会确定重点任务,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打,一个专项行动接着一个专项行动干,一个硬骨头接着一个硬骨头啃。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直指问题症结,动真格、重履责、促整改,取得了“百姓点赞、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成效。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举措,自2015年开始实施以来,对改善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在去年12月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说。
三年来,国家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要求,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主动落实“一岗双责”。
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不仅出台本部门治污攻坚具体举措,还先后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专项行动计划等,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财政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18~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大气、水、土壤三项污染防治资金合计1500多亿元。
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践,从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到治污攻坚“朋友圈”不断壮大并肩作战,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力越发强劲、信心越发充足、势头越发勇猛。
“‘十三五’时期,污染防治攻坚战交出了一份较好的答卷。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黄润秋说。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污染防治攻坚战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深、改善水平不够高、工作成效不够稳、涉及领域不够宽、治理范围不够广等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十三五”时期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而“十四五”时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打好”到“深入打好”,这一重大转变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理解“深入”这两个字?
黄润秋解读说,“深入”有两层含义:一是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宽,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要求更高,攻坚战要延伸深度、拓展广度;二是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创新和探索攻坚战新思路和举措。
具体而言,一要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要坚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等加快调整,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
二要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科学治污,要切实提高治理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精准治污,要做到问题、时间、区位、对象、措施“五个精准”。依法治污,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护。
三要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总的思路是“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
“提气”,就是要以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进一步降低PM2.5和臭氧浓度,提升空气质量。
“降碳”,就是要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强生态”,就是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和治理,强化生态监管,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增水”,就是要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继续增加好水,增加生态水,提升水生态。
“固土”,就是要以土壤安全利用、强化危险废物监管与利用处置为重点,持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防风险”,就是要紧盯核与辐射安全、“一废一库一品”等领域,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刚刚闭幕的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今年的重点工作,即系统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编制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依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做好基础支撑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