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3-10-11 09:53:35
在河南省焦作市沁黄交汇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传承人王建吹奏起《黄河念》。埙声抑扬顿挫,低沉婉转,将他对黄河的深厚感情娓娓道出。天地之间,鸟啼、虫鸣与之相和着,似是大自然对他的回应。
王建正在吹奏《黄河念》。李夏菁摄
这里是王建近四十年来的采泥之地。他对中国环境报记者说:“现在采泥的环境要比20年前好太多了。”
他表示,20年前,有纸厂的污水会排入沁河。“采泥的时候,人还没到黄河边就能闻到纸浆味和臭气。但现在没有了,变得特别清爽。每次来采泥的时候,我都会来到这深吸一口气,感到很清新。”王建说。
黄河泥埙为纯手工制作而成,取材于黏滑、细腻、可塑性强的黄河胶质泥。其制作技艺历经百余年传承,于2016年入选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在黄河岸边的王建,传承家族制埙技艺,钻研独创黄河泥埙五音孔埙的指法,谱写多首黄河曲目,并在黄河交通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学习黄河泥埙。
“在我们这里,黄河泥会唱歌。”聊起黄河泥埙,王建难掩对它的挚爱。在黄河交通学院的工作室里,他一边说着,一边拿着面团状的黄河泥在指尖转动。待黄河泥呈鸡蛋状后,只见他稍加打孔,紧接着便将其放在嘴边进行试音。不一会儿,工作室现场就响起了悠长的乐声。
王建正在制作黄河泥埙。李夏菁摄
如今,当采集到上乘的黄河泥时,王建还会将其制作成茶壶、水杯、砂锅等生活器皿,分享给亲朋好友。
自相关纸厂的排污口被取缔后,王建得以在更清爽的环境下,采取更优质的黄河水和黄河泥。他也将继续为自然而歌,匠心不渝,将黄河文化融入音乐,融入生活,不断传承下去。
编辑:史小静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联系电话:010-6717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