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 时间:2020-12-01 16:33:17
土壤修复主要指对受污染土壤、地下水进行污染治理或风险管控,使公众健康或生态环境不再受到危害或破坏的过程,还可能伴随着生态恢复等工作。此外,由于生态修复产业尚无成套统计体系,矿山修复类项目、涉土壤污染治理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等一并纳入土壤修复行业进行统计。从横向细分领域来看,工业污染场地治理、耕地污染治理、矿山修复系行业热点领域
土壤修复产业链及《土壤污染防治法》对应执行要求如下图所示。其中,中游业务又可分为咨询类(污染状况调查评估与风险评估、方案设计、监理和工程验收等)和工程类(土壤与地下水风险管控/修复工程)。
2019 年是《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实施元年,标志着土壤修复行业正式进入有法可依的阶段。加之2016 年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确定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大方向。在顶层纲领指引下,国家、地方相关文件出台节奏随之加快,行业政策框架正逐渐形成。
从市场情况来看,2019 年土壤修复行业公示项目规模约为150~200 亿元,仅约占环保产业的1%~2%。在金额构成上,业务对象中工业污染场地约占半数;业务类型中工程类约占80%,咨询类占不足20%。技术方面,常用技术仍主要为固化稳定化、化学氧化、水泥窑协同、热解吸、填埋等。今年年初虽受疫情影响,但在2020 年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双90%”目标等利好政策带动下,市场热度恢复较快,上半年中标合同金额累计达约90 亿元。
整体来看,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起步较晚,立法滞后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治理20~30 年,目前行业规模仅占环保产业1%~2%,与全球约5%的占比相比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需求方面,我国目前仅存量修复需求市场空间便达万亿级。除《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全国首次土壤污染详查与监测网建设、污染地块名录与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建立实施以及“双90%”目标等带来需求的直接释放外,近期新《土地管理法》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新《固废法》实施以及重点区域生态修复等政策都将加速部分需求的释放。根据“土十条”要求,土壤环境质量将由2020 年目标的“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扭转为2030 年的“稳中向好”,结合2020 年完成土壤详查的安排,预计未来10 年政策力度将继续加码,存量、增量修复需求稳定释放,行业将迎来关键发展期。但根据我国“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的土壤污染防治思路,修复项目总体来看仍将是分阶段、分情况、分地区按需释放,预计将不会出现大规模爆发的情况。
资金方面,近年来政府出资比例占比保持在80%左右,污染责任人出资占比仅为约10%,整体变化不大,主要系目前修复对象仍以无法明确责任人的历史遗留污染地块为主以及污染责任人制度体系尚不完善所致。“十三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281.24 亿元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土壤修复提供了强力支持。除污染责任人认定暂行办法正加快编制外,为进一步扩大资金渠道,在《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鼓励指引下,多省也正在研究制定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方案,预计将在“十四五”带来约500 亿元初始资金盘;此外,885 亿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也已于2020 年7 月成立,将引导社会资本为土壤修复行业提供资金支持。
整体来看,由于污染底数不清、“谁污染谁修复”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目前土壤修复项目释放缓慢。结合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任务与资金引导安排,“十四五”时期有望迎来关键的发展机遇期。
行业企业方面,近五年企业迅速入场,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同时,近年来以大型央企和省级环保集团为代表的国资加快进入行业;此外,随着土壤环境管理日趋规范,地方城建集团亦加快土壤修复布局。行业近期并购较少,几起并购案主要为强强联合或纾解困境,包括威立雅收购大地益源、中节能收购铁汉生态等。
近期行业龙头北京建工修复IPO 首发获批,行业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行业集中度方面,为低集中寡占型,但因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可以承接大型复杂修复工程项目,同时又呈相对垄断格局。
商业模式方面,目前仍以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为主,近期国家鼓励探索“工业污染场地/矿山修复+开发”、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等,或为行业带来新机遇。
技术研发方面,近年来我国追赶速度加快,目前专利占全球60%以上,但实际工程中设备技术国产化水平仍然有限,需进一步提升技术转化水平。
整体来看,“土十条”以来企业数量进入迅速扩张阶段,从业企业逐渐多元化,项目经验与技术积累也得到不断丰富,但行业服务水平仍待提升,需加快引导行业由量变向质变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双循环”的重要基石,是树立大国自信的重要基石。
除碧水蓝天外,保障人民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也尤为关键,结合近期相关政策市场导向,土壤修复行业无疑将在“十四五”时期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一是,“十四五”环保工作迈向依法、科学、精准治污,2020 年土壤污染详查的完成将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安排提供系统性支撑;同时,土壤环境监测将进入常态化,监管力度将进一步增强。
二是,两大约束性指标考核方法将得到明确,将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责任。
三是,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办法即将出台,将建设落实土壤污染责任制度体系。
四是,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将正式落地,进一步引导加大财政及社会资本支持。
五是,针对目前背景值环境基准不足、现有标准难以支持标准化差异化管理、技术规范文件缺乏等问题,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完善。
一是,项目模式方面,将由单体土壤修复项目逐渐向水气土固共治(以地下水、固废为主)、山水林田湖草共治、“修复+开发”等“系统治理修复+开发”模式发展。
二是,城乡分布方面,农村土地修复项目热度或将提升。
三是,业务构成方面,随着精细化管理水平要求提升,咨询服务业务发展空间大。
四是,业务对象方面,整体上仍将聚焦工业污染场地,同时随着历史遗留污染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管理日趋规范,重心将逐步转向新建、在产企业修复与风险管控。
五是,企业发展方面,大型综合型企业与技术型中小企业将占据发展新高地。
技术方面,低成本、绿色高效和可持续的原位水土共治、风险管控及配套的监测管理、在产企业修复、技术耦合等领域技术开发成为热点。